提起巨噬细胞,人们常想到它“吃掉”病原体的场景。raw 264.7巨噬细胞更像一位多才多艺的指挥官:一边吞噬,一边把多种蛋白酶摆到细胞膜外,剪切、激活或降解周围的蛋白质,从而引导炎症走向。要想知道这些“分子剪刀”何时出现、出现多少,就得先过三关:分离、标记、定量。 一、分离
常用的来源是腹腔灌洗液:向大鼠腹腔注射预冷PBS,轻轻按摩后回抽,可获得>85%纯度的巨噬细胞。若需组织原位巨噬细胞,则把肝或脂肪垫剪碎,用胶原酶Ⅳ消化30min,再通过CD11b+F4/80+磁珠或流式分选,就能拿到“三阳性”群体。
二、标记
膜蛋白酶多为跨膜或糖基锚定蛋白,如基质金属蛋白酶-14(MT1-MMP)、CD26、ADAM17等。用荧光抗体标记时,需先在4℃下做Fc受体阻断,避免非特异结合;随后与抗体孵育45min,即可上机检测。若目标丰度低,可采用生物素-链霉亲和素二次放大,信号可再增5-10倍。
三、定量
流式细胞术给出的仅是相对荧光强度。要换算成每个细胞的抗原数,可借助定量微球标准曲线:微球预先偶联已知量的抗小鼠IgG,与样本同行染色,通过荧光强度-分子数标准曲线,即可把MT1-MMP的“平均荧光2570”换算为“约1.8×10⁵分子/细胞”。如此,不同实验批次的数据就能横向比较。
场景举例:腹膜透析模型中MMP-12的时空表达
一项研究用高糖腹透液持续刺激大鼠,第7天即可检出腹膜巨噬细胞表面MMP-12显著上调;到第28天,其mRNA水平升高4.3倍,膜定位蛋白增加2.1倍,提示长期刺激促使细胞把更多MMP-12送到膜外,参与腹膜胶原重塑。
从腹腔灌洗到流式定量,只需三步,就能把巨噬细胞“谁、何时、多少”表达膜蛋白酶说得清清楚楚。掌握这套流程,我们就能在脓毒症、组织纤维化或肿瘤微环境中,追踪免疫应答的“剪刀手”们如何剪出炎症的结局。